政策引领,为消费供给筑基石。
创新驱动,为消费供给扩边界。
畅通渠道,为消费供给扫盲点。
协同联动,为消费供给聚合力。
■谢婼青
7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做强国内大循环重点政策举措落实工作。会议指出,要找准关键着力点,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系统清理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合理限制,优化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顺应居民消费需求增加多元化供给,扩大新质生产力、新兴服务业等领域投资,把内需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
将内需打造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已成为我国经济稳健前行的核心战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在一系列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政策带动下,我国消费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发挥了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作用。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世界经济论坛第十六届新领军者年会上强调,中国正全力推进扩大内需战略,通过系列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速从“制造大国”向超大体量“消费大国”转型进程。提升消费供给效能,正是撬动内需潜力、激活经济循环的关键支点。
政策引领,为消费供给筑基石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从支持增强消费能力、扩大消费领域金融供给、挖掘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促进提升消费供给效能、优化消费环境和政策支撑保障等六个方面提出19项重点举措,为提升消费供给效能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将于今年7月份下达今年第三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
在消费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围绕文旅体育设施、赛事演艺场馆、医疗养老设施、通信基站、充电装备、适老化改造等重点方向,探索创新适应资金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以体育设施建设为例,通过专项金融支持,新建或改造现代化体育场馆,不仅提升赛事的承办能力,还在赛后为民众提供多样化的健身休闲场所,丰富体育消费供给。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484.1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42.3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平方米。
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方面,政策协同金融机构提供全链条服务。为步行街(商圈)改造提升、商业设施改造升级、社区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提供全产业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以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改造项目为例,通过长期低息贷款等金融支持,引入5G智能购物系统、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成为集购物、餐饮、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新型消费地标,有力提升了消费供给品质与吸引力。
创新驱动,为消费供给扩边界
创新是消费供给效能提升的核心引擎,已深度融入产品研发、生产模式和营销方式等全产业链环节。在产品创新方面,消费产业链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根据消费者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推动新产品不断涌现。其中,智能家居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不仅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更开辟了全新的消费市场,为消费供给端注入强劲动能。在技术迭代与政策支持的推动下,智能家居正快速渗透日常生活,不仅成为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标杆领域,更成为驱动消费升级的核心力量,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
生产模式的创新同样为消费供给效能的提升注入了强劲动力。随着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等新型生产模式的广泛应用,企业得以突破传统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局限,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的灵活生产,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定制需求。以青岛酷特智能(300840)为例,该企业通过采用柔性生产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了在线定制服装款式、面料、尺寸等个性化服务,从接单到交付仅需7个工作日。这种C2M(顾客对生产者)定制商业模式实现了“先订后做、卖了再做”的精准生产,不仅使生产成本降低了30%,更实现了产品的零库存管理。每一件出厂产品都对应着真实的消费需求,完美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精准匹配,提升了消费供给的精准性。
营销方式的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拓展着消费供给的边界。在互联网技术深度普及的背景下,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兴营销模式呈现爆发式增长,为消费市场注入了全新活力。企业通过与知名主播合作、开展直播带货活动等方式,实现了产品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不仅有效打破传统营销模式的地域限制,更显著拓宽了销售渠道,大幅提升了产品曝光度和销售转化率。2023年中国直播电商交易规模已达4.9万亿元,同比增长40.48%,预计2024年将达到5.3万亿元。以东方甄选为代表的知识型直播带货模式成效显著,其2024年GMV达143亿元,同比增长43%,充分展现了新型营销模式的强大潜力。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大模型技术推动的智能化变革深入发展,数字人直播技术正成为行业新趋势。6月15日,罗永浩数字人直播带货首秀,仅用26分钟就超越了真人直播1小时的GMV,这不仅验证数字人直播的商业可行性,更预示着营销方式正在向智能化、创新化方向加速演进,将为消费供给开辟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畅通渠道,为消费供给扫盲点
高效畅通的流通渠道是提升消费供给效能的关键支撑。在农村电商领域,通过创新金融支持和完善物流体系双轮驱动,有效打通了农村消费供给的“最后一公里”。截至2024年末,全国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4.4万亿元,同比增长14.4%。金融机构探索开发针对农村电商的专项贷款产品,打通农村电商资金链条。支持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和冷链物流设施完善,显著提升农村物流效率。以京东物流为例,通过“乡村服务站”“客货邮融合”等模式持续扩展农村配送网络,2024年服务范围新增500个偏远乡镇,让更多农村消费者享受到优质高效的物流服务。这种城乡双向流通体系的构建,不仅将城市优质消费品引入农村市场,也促进了农产品上行,实现了城乡消费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物流网络建设方面,提高海运、水运信贷供给,支持建设国际海运、内陆水运物流网络,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对于进出口企业而言,高效的海运物流体系保障货物运输的时效性,减少库存积压,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市场提供更丰富、价格更合理的商品供给。在内陆水运方面,完善的水运网络促进区域间的物资流通,加强产业协同发展,优化消费供给的区域布局。
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2024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7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3亿标箱,持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截至2024年底,在全球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前十的港口中,我国分别占据8席和6席,已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港口集群,港口基础设施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特别是中欧班列2024年累计开行1.9万列,运送货物207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0%和9%;中亚班列同样表现亮眼,全年开行1.2万列,发送货物88万标箱,同比增幅达10%和12%。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快速发展,为进出口企业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物流保障,丰富了国内外市场的商品供给,提升了消费供给的整体水平。
协同联动,为消费供给聚合力
促进提升消费供给效能需要构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多方协同的联动机制。
政府层面,应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与资源调配的职能,通过完善政策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为消费供给升级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硬件支撑。一方面,要注重顶层设计,出台针对性扶持政策。以深圳市为例,其出台的《推动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通过奖励支持等政策激励,重点培育智能终端产品,加速优质产品提质增量。另一方面,要强化基础设施保障,如浙江省开展“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三年内实现区域性仓储物流集散中心100%覆盖、快递“村村通”100%通达,并率先在全国完成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为消费供给效能提升奠定坚实的数字化基础。
企业层面,企业作为消费供给的核心主体,应当主动对接政策导向,以创新驱动发展,通过技术升级和服务优化,精准把握并满足市场需求。一是企业需要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转型。以海尔智家(600690)为例,通过建立行业首个智能家居互联工厂,实现生产效率提升60%、产品研发周期缩短50%、运营成本降低20%的显著成效。二是建议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度。在营销模式创新上,建议发展“直播电商+实体体验”的融合业态,打造线上线下(300959)协同的新零售体系。
金融机构层面,金融机构作为现代经济的血脉,应当充分发挥资金融通的核心功能,通过创新金融服务为消费供给效能提升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一是深化与电商平台、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的合作,开发适配数字消费场景的金融产品,如开发“直播电商贷”“社交电商信用贷”等专项产品;二是聚焦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养老等新兴消费领域,构建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商户经营周转和消费者分期付款等多元化的融资需求;三是积极探索“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运用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实现融资全流程线上化操作,为消费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服务。
促进提升消费供给效能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扩大内需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通过政策引领、创新驱动、畅通渠道和协同联动,不断优化消费供给的各个环节,提高消费供给的质量与效率,精准对接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形成促进提升消费供给效能的强大合力。这不仅能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能,更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内需主导转型,最终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炒股配资平台选
辉煌优配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